当前位置: 首页 > 医疗版 > 医院 > 信息
编号:10293821
企业医院:谁在盯着你--这块“烫手的山芋”
http://www.100md.com 2003年9月3日 医业网
     《健康报》2003年9月3日:

    企业医院成“烫手山芋”?

    目前,全国数千家企业医院面临或已经在进行全方位重组。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:“这种重组是复杂的。”

    中华职工医院管理学会主任委员王甫群告诉记者:“按照有关规定,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到2005年必须完成,企业医院是分离的重点。”北京市已经限定147家企业医院分离的期限在今年年底。辽宁省一位卫生行政官员说:“现在,企业医院与企业的剥离正在政府要不要、企业放不放、医院肯不肯之间徘徊。”

    企业医院是我国重要的医疗卫生资源,约占卫生资源总量的40%,曾经是“香饽饽”。但是,它们如今却变成了“烫手的山芋”。

    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思路,不同情况的企业医院可以有不同的分离方式:可以由地方政府接管;企业可单独与其他事业单位联合办,成为独立法人单位;也可以停办或改成企业内设卫生所、门诊部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辽宁省一位官员说,政府接收企业医院其实很难。因为要全面接管,投入是个大难题。有的地方10多年没有给医院增加投入了,再增加医院、增加投入几乎不可能。

    一位企业负责人说:“有些企业医院资产剥离后,白交给政府都不要。”北京一家企业医院与国有大医院合并时,国有医院不仅实现“零资产”收购,企业医院主管行业还要“倒贴”800万元。

    有的企业干脆一刀切,对企业医院“断粮断奶”。

    企业医院,这“烫手的山芋”真的没人碰吗?

    公立大医院争当“接收大员”

    其实,看好企业医院的还是大有人在。

    成片、成区域地占领市场,是国有大医院扩张的办法。企业医院是现成的资源,成为他们瞄准的目标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大连有家轻工医院,很多年一直在苦苦挣扎。大连传染病院看上了这个“丑姑娘”,花1600万元兼并了轻工医院。兼并后实行“人员共享、床位共享、后勤共享”。

    在北京,名牌医院的扩张更是看好了企业医院。信息产业部分离企业医院后,北京协和医院“合并重组”了邮电总医院,要在北京建立“东西协和城”,在医疗市场弄出不小的动静。

    国家体改办有关人士认为,协和地处北京闹市,再盖楼很困难,床位增加也困难。邮电医院床位空余,经营困难,合并就是更好的保护资源。北大第一医院合并了北京交通医院,正在“花100万元装修,准备投入先进设备,搞肿瘤中心”。

    公立医院大医院与企业医院重组的结合点是“双赢”。

    民营资本紧锣密鼓

    一家投资公司的老总最近在六七个城市飞来飞去,考察企业医院,找投资的目标。他说,目前中国医疗市场正在“洗牌”,企业医院有良好的资源,是我们特别看好的低成本的投资方向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老板们有自己的招数。他们自己不精通医院管理,便招募了不少国有医院的管理骨干为他们出谋划策。一家投资公司聘请国有医院退休的院长做“首席执行官”,专门找企业医院在体制和管理上的不足,再开出“治疗方子”。成都有家铁路部门的中心医院,在折腾了一年之后,终于被一家民营集团“托管”。因为这家医院位于市区繁华地带,规模很大。当剥离成为定局后,6家民营企业前来竞标。一位投资公司的老总说:“企业医院拥有数万职工的病源,只是它们的机制有缺憾。而机制灵活正是民营资本的优势。”

    除了收购兼并,精明的老板们想出“托管”的办法,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。一家投资医院已经10年的集团试验了这种方法,效果不错。这家企业的老总告诉记者:“资产是国家的,我们负责经营,自负盈亏。这样国有资产不流失,我们的成本也低。”

    不少老板赞同这种方式。目前一些民间资本在医疗市场的重组中看好企业医院,但又非常谨慎,一般不敢一下子兼并买断,一方面怕企业医院的职工听到自己的医院被卖了就着急上访,二是医院前景不明朗。所以两权分离是比较安全的方式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国家体改办人士这样分析这种现象:许多民营企业在成功之后,开始面向社会公益事业,一是要打造自己的社会知名度,二是投资社会公益事业可以在将来免交遗产税。因此,在区域卫生规划的大前提下,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是调整卫生资源必要的手段。

    医院院长“自我手术”

    企业医院的命运不在院长手中,但院长却在医院生存中起到很大作用。过去连独立法人单位都不是,又过惯舒服日子的企业医院,现在开始抓内部机制改革、调整服务方向,都尝到了甜头。

    医疗保险改革后,企业医院原有的病源成了“自由人”。开始,不少企业医院认为这将是一场“灾难”。航天中心医院院长金永成告诉记者,当时他们很着急,想办法吸引病人,就搞了个“肿瘤治疗一条龙”,初衷是想让治疗肿瘤的专家汇集在这里,老百姓跑一趟就够了。但因有的专家不能保证出诊,这事没多久就流产了。医院认为,靠一时的“轰动效应”难以挽救企业医院。于是,他们招人才、搞特色,做强了脑外科、心血管专科。不久,流失了的企业职工又回来了。职工们说,小伤小病总跑大医院不方便,还是在自己的医院看病好。

    煤炭总医院尚未“分离”。院长王明晓说:“外资进入中国医疗市场,我们遇到的将是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。不管是不是分离,医院只有提升竞争力才能立足。”, http://www.100md.com